買房挑到自己中意的房子最重要,不過日前有網友同時遇到2間預售屋都有誘人的條件,讓他不知如何選擇。 一名家中成員為2大2小的網友在PTT《hom......
租屋族好不容易存錢買房,卻面臨預售屋遲遲未交屋窘況,這下不僅要繼續繳房租,還得同時背下房貸重擔,蠟燭兩頭燒又不能享受新家入住滋味,實在讓人難受。 ......
「千金買房,萬金買鄰」,買房如果遇到好鄰居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,不過近日有民眾表示屋主以「隔壁有優質住戶」為理由,將房價提高得比實價登錄多3%。 一名網友在PTT《home-sale》版上透露,最近在蛋黃區看上中意的大樓物件,但屋主目前可以接受的價格比實價登錄多3%,屋主的理由是該層住戶不會在公共區域和逃生梯擺私人物品,不過原PO表示,其他樓層則是電梯一開,眼前都是滿滿的雜物,他想知道這樣的狀況是否可以接受? 近日有民眾表示屋主以「隔壁有優質住戶」為理由,將房價提高得比實價登錄多3%。示意圖/摘自Pixabay 貼文引起熱議,有些網友認為有好鄰居真的很重要,「優質鄰居,當然無價」、「自住鄰居真D重要」、「千金買房、萬金買鄰,古有明訓,所以應該+1000%」。 不過,有很多網友覺得就算原PO那層的鄰居沒放雜物,不代表其他樓的住戶就可以堆擺,「別樓層逃生梯都是雜物就不會影響你們逃生嗎」、「整棟素質堪慮」、「不放東西出來並非鄰居就一定好,要擾鄰方法多的是」、「整棟應該要一起看,鄰居不只是隔壁戶」、「隔壁鄰居好加價3%同意,但是除了隔壁鄰居其他都不遵守規定代表管委會沒有作為,應該減價25%」。 也有網友將重點指向屋主,他們認為以「優質鄰居」當作拉高房價的理由不當,「整棟有人擺就是爛了,還想加價?」、「說不定屋主給同層住戶幾萬塊,請他們暫時收起來」、「重點是屋主底價,理由聽聽就好」、「多的3%不是你鄰居收,這是什麼邏輯」。
買房常常會對「樓層」猶豫不決,頂樓更常被拿出來討論,一名網友在臉書社團《買房知識家(Q你的A)》貼文詢問,住在大樓的頂樓真的會很熱嗎?並指出建商跟她說頂樓的天花板結構會比較厚,也會做遮陽曬衣的設施擋掉部分陽光,所以不會很熱。 網友紛紛留言,許多人認為住頂樓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「熱」和「漏水」,「熱到無法呼吸,冷到像冰棍」、「我住頂樓,16年屋,最近排水孔的位置開始有點漏水,正在跟管委會協調,還沒處理,會有點煩」、「頂樓最怕的是漏水吧,管委會不一定會修」、「夏天中午過後很難待在房間裡,也常年受漏水問題困擾」。 許多人認為住頂樓最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「熱」和「漏水」。示意圖/摘自Pixabay 不過也有網友認為熱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,「不管住幾樓,夏天都會開冷氣呀」、「曬衣服很快乾」、「有的頂樓還會再蓋一層用作公設,或是有做空中花園,這種就不會熱」、「熱是還好,因為很通風,可以裝變頻冷氣,真的會省錢很多」;也有過來人表示一般頂樓的結構板會做隔熱或斷熱的功能,「比如把樓板加厚、做隔熱磚、隔熱塗料、中空樓板斷熱,建議您可以問一下建商他做的措施是什麼」。 建築師林淵源曾表示,購買頂樓房,可以要求開發商提供頂樓的相關設計、施工資料,了解該頂樓的設計結構和用材,看是否符合建築標準。若為成屋,他建議,看房時最好挑選雨天,除了看房屋牆面是否有滲水、反潮,還可以觀察頂樓積水狀況,判斷排水系統好不好。 至於隔熱的部分,林淵源指出,其實頂樓屋頂的受熱率不亞於其他樓層的「西曬」,因為每天從早上10點一直到下午3、4點,太陽都會照射到屋頂,而東邊和西邊則分別是早上6點至10點和下午3點至晚間6點,因此從太陽照射的角度觀察,屋頂受熱的程度更高。 林淵源補充,通常屋頂都會使用RC構造或斜屋頂,建商其實也會在屋頂多添一層隔熱建材,不過以現今的建築技術改善的程度不大,無法完全隔熱。
雙北蛋黃區房價高、市容老舊,讓不少年輕首購族買房預算越看越低,寧可拉長通勤時間,選擇外圍蛋殼重劃區購屋,既能壓低房貸,又能享受新屋與重劃區較為良好的生活品質。一名即將結婚的網友,就在桃園A7與五股洲子洋重劃區間陷入選擇困難症。 這名網友在PTT上發文,表示自己的工作地點在五股,女友在內湖,兩人年收入合計約200萬,希望購入3房2廳2位附帶平面車位的新成屋,預算落在1300萬上下,目前考量A7與洲子洋兩區。但原PO也煩惱通勤問題,若買在洲子洋,自己十分方便,可以走路上下班,但由於五股沒有捷運,女友得開車通勤,塞車與租車位增加的開銷都可能成為負擔。 不少網友認為,買房地點應至少接近夫妻其中1人的工作地,推薦原PO在洲子洋重劃區購屋。圖/好房資料中心 兩個地點中,A7最先淘汰出局,主因是對兩個工作地點通勤條件都不友善,網友們紛紛表示:「洲子洋啊,一個人通勤就好了」、「五股早上7點出門走國道一號高架段去內湖都不太塞,A7早上7點上不上得了交流道都是問題」、「A7狂塞啊,上下班時間塞到你不要不要」、「A7機捷到五股?如果偏新莊倒還好,不然還是得騎車、開車」。 雖然大部分網友都推薦洲子洋,但因女方工作地點在內湖,有網友就點出現實面:「如果你不希望看到哪天有人載你女友回家,建議女友方便為主」、「女友會開車的話是可以考慮洲子洋,但是日後有小孩都得男方接送,學區也是問題」、「如果你在內湖還好辦,女生願意開車嗎?」認為「洲子洋跟A7只是差跟非常差的選擇」。 不少人直言「內湖沒救了,怎樣都麻煩」,認為內湖交通過於黑暗,通勤無論住哪,都要面臨塞車問題,若要以女友方便為優先,以原PO的預算,其實可以捨棄新房,購買內湖中古公寓,若是再考量到小孩未來就學,內湖學區也比五股更多選擇。另外也有人推薦原PO降低坪數,選擇江翠北重劃A、B區內的2房含車位,去內湖可騎YouBike到府中板橋搭捷運,去五股走台65線也很快速。
到底該買房還是租房?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。然而在有些人的觀念裡,會認為「買房的人一輩子都在給銀行打工」,不過專家卻認為,實際上是「無房者在給有房者打工」。 房產專家胡偉良表示,房價的猛漲,看似銀行賺了巨大的財富,但實際折算,銀行借給你1000萬元,30年總共還款1200萬,約200萬的利息,拆算到每年僅僅6萬多元,遠不如每年的通貨膨脹(或貨幣貶值)率,因此,真正的收益,巨大的財富,最終受益人還是「愈早購房的有產者」。 有人認為「買房的人一輩子都在給銀行打工」胡偉良認為是「無房者在給有房者打工」。圖/截自photoAC 胡偉良指出,在大城市的中古屋市場,像是台北市,不但土地資源有限,且絕大多數的房產掌握在前期買房的富人手上。 而後來的年輕人,需要更加的努力來供養他們租房的房東,等於是拿著自己的錢幫別人還房貸,幫別人還槓桿。當達到一定實力後,花1、2千萬購買了一套自己的小房子,但這其中所有的溢價,都被上一任屋主拿走,可以說變相供養了上一任的房東。 最後胡偉良說,這也讓他想起一句話,那就是「你不買房把錢存銀行,你的錢就會被銀行借給別人來買房,最後你住在別人用你的錢買來的房,還付出房租幫別人還房貸」。